节日动态
中共太原市委 太原市人民政府
新春佳节到来之际,为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“两节”精神文化生活,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,凝聚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,我市开展“我们的中国梦”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文艺活动,活动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,将文明和谐的新春祝福送到群众身边。
128项活动,涵盖文艺演出、文艺晚会、赏年画过大年、全民阅读、年俗文化展示、赏灯猜谜、文物展览、书画美术展、公益讲座、公益电影展播、广场舞展演等多种形式,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,使文化进万家、乐万家,唱响主旋律,传播正能量。
节日动态
移风易俗
春节来临,少不了和亲朋好友相聚,共享团......
送礼拒绝过度包装、年夜饭实行......
市民曹女士在微博发了一份年夜饭菜单,一......
虎年春节,许多快递小哥坚守岗位,把每个......
春节是阖家欢乐的节日,节日里家人团聚......
以往春节,亲戚好友相聚,很多人不是玩......
2月6日小店区消息,寒假期间,该区晋阳街......
虎年春节,除了吃顿丰盛的美味外,一家人 ......
本报讯??“红色饺子寓意新年红红火火,绿......
“来,妞妞,看叔叔咋做吹糖人,这可是咱......
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做豆腐;二十六,烧年肉;二十七,杀年鸡;二十八,贴花花;二十九,去打酒;三十晚上熬一宿;大年初一走亲戚……
那些年俗,你还知道多少?
太原春节假期接待游客
门票(营业)收入
2月7日,记者从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,春节期间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做好安全生产、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发展,全力做好2022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各项工作,春节期间全市文化旅游市场总体呈现繁荣、祥和、安全、有序态势。
春节期间(1月31日至2月6日)全市主要景区、景点、公园、街区(包含免门票景点、公园、街区)共接待市民、游客252.47万人次,门票(营业)收入3538.03万元。其中,列入重点监测的7家景区共计接待游客24.07万人次,门票收入424.1万元。
全市主要景区、景点、公园、历史文化街区接待量和收入情况,钟楼街食品街53.36万人次,迎泽公园18.97万人次,晋阳湖公园15.79万人次,汾河景区13.44万人次,太原古县城13.32万人次,稻田公园10.74万人次,植物园10.08万人次,动物园8.95万人次,双塔公园7.36万人次,方特5.83万人次,青龙古镇3.01万人次,晋商博物院 2.31万人次,晋祠公园2.03万人次,采薇庄园1.35万人次,蒙山1.01万人次,太山0.97万人次,煤博(煤海探秘)0.95万人次,晋祠博物馆0.75万人次,玉泉山0.46万人次。
查看详情>>春节期间,中长途的省外游客占比46.63%,省内游客占比53.37%。从热门客源地来看,排名前五的客源省分别为山西、北京、广东、上海、江苏。其中,山西本省游客贡献近62%的旅游人次。排名前五的客源城市分别是太原、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,五个热门客源城市贡献了近82.5%的旅游人次。从游客停留时长来看,春节期间太原游客停留1天占比86.68%左右停留2天时长占比7.98%左右
停留3天时长占比3.42%。随着本地周边游成为今年春节的重要消费趋势,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当天入景区,玩到晚上尽兴归家。从游客年龄分布来看,90后占比最高,占比突破46%,80后占比30%左右。今年春节带娃出行更普遍,00、10后占比提升显著。
查看详情》我市文化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、省、市《关于做好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》精神,大力营造浓厚节日氛围,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春节假期,全市文旅系统采取“线上+线下”的方式,共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280场,惠及群众1837万余人次(含线上)。其中,在线上开展“文化进万家太原市2022年庆新春文化惠民优秀剧目展播活动”,演出晋剧、舞剧、话
剧、儿童剧等剧目,播放量393.4万人次;开展“锦绣太原城——主播带你看非遗”优秀非遗短视频抖音展示活动,播放量108.4万余次。市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—文化进万家“新创小戏小品”线上展播、“讲太原故事·品美好生活”线上图片展等活动......
查看详情》名家笔下的年味
王蒙在《过年》中提及过年更像是一个怀旧的话题。小时候过年特别激动,因为能吃上一顿肉,因为包饺子,因为穿一件新衣服,因为给大人磕头和得到压岁钱。也因为相信家里大人的话,相信这几天有诸神下界,有祖先的在天之灵在空中巡回,我们必须出言谨慎,行事小心,敬畏与感动上苍,祈求好运。
还因为小时候觉得过一年是那么长,盼呀盼呀,好不容易才到了严冬,到了冬与春的那个微妙的分界处,到了哪怕是强颜也要欢笑一番的年。还因为放炮仗。小时候我性格懦弱,自己放得很少,但还是喜欢听旁人放。有激动人心、什么事情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感觉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,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我始终不认为王安石的这几句诗有多么好,但是他......
刘绍棠在《本命年的回想》中写道,小的时候,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。一天比一天增温,一天比一天红火,发烧直到年根下。
腊月初一晚上,家家炒花生、炒瓜子、炒玉米花儿;炒完一锅又一锅,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,土炕烫得能烙饼。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;我奶奶手
拿着锅铲,口中念念有词:“腊月初一蹦一蹦,孩子大人不得病。”花生、瓜子、玉米花儿炒熟了,装在簸箕里,到院里晾脆,然后端进屋来,一家人团团围坐,大吃大嚼。吃得我食火上升,口舌生疮,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。化食汤清净了胃口,烂嘴角的食火消退,又该吃腊八粥了。小米、玉米糁儿、红豆、红薯......
莫言在《故乡过年》写道,小时候,特别盼望过年,熬到腊月初八,是盼年的第一站。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,粥里要有八种粮食——其实只需七种,不可缺少的大枣算是配料。
终于熬到了年除夕,这天下午,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,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。那时候,不但没有电视,连电都没有,吃过晚饭就睡觉。睡到三星正晌时,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。起来穿上新衣,感觉到特别神秘,特别寒冷,牙齿得得地颤抖。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,火苗颤抖不止,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,好像活了一样。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,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。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,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——这是真正地开始过年了。
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,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,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,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,孩子们并不在意。有一年,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,一口气吃了三碗,钱没吃到,结果把胃撑坏了,差点儿要了小命。
斯妤在《除夕》一文中写道,在闽南老家,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。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,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、红糖年糕、咸味年糕,要炸成缸的“炸枣”,做整盆的五香肠,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。然后,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……
夜幕降临时,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。外婆开始祷告,舅舅们开始祝酒,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。
冰心在《童年的春节》中写道,过年的前几天,最忙的是母亲了。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,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,因为那里的习惯,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。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、挽上袖子,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“红糟”的糟肉,还有用酱油、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,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
年糕。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,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,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。
冯骥才在《春节八事》描写,每进腊月,友人们便笑道:“大冯又忙年了。”过年的心理是年货要备得愈齐全愈好,以寓来年的丰足。备年货时母亲是重点。母亲住在弟弟家,所以多年来一直要为母亲备足八样年货一一送上。大致是玉丰泰的红绒头花,正兴德的茉莉花茶,还有津地吊钱,彰州水仙,宁波年糕,香烛供物,干鲜果品,生熟荤腥。母亲今年九十高寿,应让她尽享与寿同在的美好的生活与年意。
张抗抗在《故乡在远方》中写道,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,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,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,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、鱼干,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……
丰子恺在《过年》中写道,腊月廿三日晚上送灶,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,廿三夜上去,大年夜回来。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,每家一个。大约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,不过人数(神数)更多。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,嗅取饭菜的香气。每逢初一、月半,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。廿三这一天,家家烧赤豆糯米饭,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,然后全家来吃。吃过之后,黄昏时分,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,跟着,我们大家跪拜。拜过之后,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,放进一顶灶轿里。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,用红绿纸张糊成,两旁贴着一副对联,上写“上天奏善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我们拿些冬青柏子,插在灶轿两旁,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;又拿一点糖塌饼来,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。这样一来,他上去见了天神,粘嘴粘舌的,说话不清楚,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。
年底这一天,是准备通夜不眠的。吃年底夜饭时,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,预祝来年人丁兴旺。吃饭碗数,不可成单,必须成双。吃过年夜饭,还有一出滑稽戏呢。这叫做“毛糙纸揩洼”。“洼”就是屁股。一个人拿一张糙纸,把另一人的嘴......